祭灶

祭灶

“人间烟火味,最抚凡人心”,家家户户的厨房灶火是最让人留恋的地方,因此,每年的祭灶也是小年,可见民间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。
同音探秘,字字惊奇!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《华语字典》里面是如何解释“祭灶”这两个字的。
《周礼》中“凡祭祀面禳衅,共其鸡牲”,意思是,做驱邪祭祀的时候,会用鸡做祭品。
因为鸡、祭同音,鸡和祭祀又有关,所以“祭”字的定音就来源于刚刚孵出的小鸡的集体叫声,就是“ji”。
“祭”字左上部是“肉”字变体;
右上部代表用绳子栓肉,篆体字里的左上部就是“肉”字,右上部是用手的意思;
“示”字代表启示。
所以,“祭”字的意思就是指古代祭祀河神,通过将肉垂到河里看是否被鱼全部吃光进而得到启示,这种形式就叫“祭”,引申为祭地为“祭”,祭天为“祀”,祭祖先叫“享”;“祀”字描写的是古代祭祀时最早使用的是未满月的婴儿,引申为贡品,祭祀所用的贡品代表着祭祀能量的高低,也就是此人诚意的高低,这就叫“祭祀”。
古代有祭祀河神水鬼的传统,在岸边宰杀牲畜后上船,走到河中央用绳子拴住肉再垂到河底,同时念祭文,一直等到所有肉都让鱼吃光才算结束,表示河神已经接受了要求,如果肉没有吃光则表示河神不接受要求。
   祭祀的庙堂奠基大典就叫“祭奠”、“祭典”。祭祀祖先叫“祭祖”。祭祀天神叫“祭天”。祭祀的神坛叫“祭坛”。

“灶”和“皂”同音。“灶”字和古代制作肥皂时的场景有关。
古代肥皂是用皂角制造的,把皂角捣烂用大锅煮,然后将膏状物填充进枣木做成的模具里压实,然后再磕出来,就像做月饼。此时各种形象的肥皂就诞生了。捣烂皂角的声音就是zao。
   “火”字代表用大锅烧火熬制肥皂;
   “土”字代表是用泥土制成的。
所以,“灶”字的意思就是在描写熬制肥皂的场景,人们用泥土搭起一个土台,土台上面有凹下去的一个圆洞,就像肥皂模具上面的凹槽,大锅就放在这里。这个土台子就叫“灶台”,与大锅台合称“锅灶”。
金属炉子与土灶台合称“炉灶”。
负责管理每家每户土灶的神灵王爷就叫“灶神”、“灶王”、“灶王爷”。祭祀灶王爷就叫“祭灶”。

龙行龘龘

龙行龘龘

龙行龘龘

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信仰天、信仰龙的民族。
今年春晚的主题是:龙行龘龘,欣欣家园。其中“龘”这个字让我们耳目一新,因为平时少见,加之今年又是“龙”年,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,同时也对中国文字引发了强烈的兴趣。那这个“龘”字是什么意思?“龙行龘龘”又暗涵什么寓意呢?
为此,我查阅了由新加坡出版的《华语字典》,今天就着重给大家分享一下“龘”字的解释,只有了解了文字的本意,才能了解“龙行龘龘”这句话的意思,自然也就明白它所暗含的深意了。

“龘”这个字跟蹦跶的“跶”同音,是对跶字场景的引申描写。
跶:“足”代表足部 ;“达”代表山羊跳动的哒哒哒。
所以,跶字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像山羊一样的左右跳动。
上上下下跳叫“蹦”,像山羊在山顶左右跳动就叫“跶”,合称“蹦跶”。

龘字由三个龙字的繁体字组成,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“龙”字。
龙字的定音来源于:古人发现的龙吸水现象,在一个湖面上突然升起巨大的水柱,直达几千米高空的云层,此时发出的声音就是long。
很快整整一个湖面的水都被抽干,在抽干后的湖底,人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隆起山包,通过挖掘人们发现了恐龙化石。现在叫恐龙,当年人们就直接称其为龙。
“龙”字的造型就是在描写当年挖掘现场的场景。
“厷”字局部代表雄壮。
也可以说,“一横”代表扒开土层,为什么挖土,因为露出地面一个点,代表龙骨露出地面;这就是一点代表的意思。
“一撇 ”代表深深的挖,慢慢让恐龙骨架完全露出;
“匕”字代表挖掘人员正在用匕首一点一点清除杂物以便使龙骨造型露出;
篆体字里的“立”字代表站立起来的脊柱,“月”字代表肉体器官,“其余造型”就是用匕首清除杂物的动作轨迹,也需要用毛刷清除,就像现在的考古挖掘一样。这就是龙字里面的笔画像刷子在刷的原因。
显然,简体字和篆体字的意思一样。
所以,“龙”字的意思就是在描述清除巨大的恐龙化石身上的杂物的场景,这个巨大的恐龙化石在当年被称之为“龙”。
因为是在湖底里面发现的,而且还是在龙吸水发生之后,人们自然就会将这个恐龙视为天上飞行物,而能吸干湖水的则是另外一只龙,它离开这个同伴时带走了湖水,此时它正躲在云层里面与其他的龙一起。眼前的这只龙可能因为数千年前受伤而落在湖水里。这只龙只有骨架,于是古人通过想象为其制造了各种形象,同时也融合了各类动物的特征,他们共同构建了现在“龙”的基本形象。

龙有两种,一种是有翅膀的,可以凭借翅膀在天上飞的,叫“凤”,现代科学叫“翼龙”;没有翅膀的就叫“龙”。所以科学界的恐龙都是有脚的,它们的交配也是在地上完成的。
为什么这样解释呢?
这来源于康熙字典《玉篇》中对“龘”字的解释:龖,也念da,龘与龖意思相同 。其中“龘之赫,霆之砉”这句话中“赫”字的意思是在描述两只丹顶鹤交配的场景,此时两只鸟头部上面的两块红斑同时出现在正面的观者眼前,这令观者十分吃惊,这就叫“赫然出现”,因为丹顶鹤名气很大,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丹顶鹤本来就难得一见,而能见到丹顶鹤交配就更难上加难,这就叫“赫赫有名”。

“霆”字中的“雨”字代表雨中雷电;
下面的“廷”字代表宫廷里的廊桥屋顶。
所以,“霆”字的意思就是在描写雷电击中宫廷里的廊桥屋顶的场景,这就叫“雷霆”。

“砉”就是在形容动作迅速发出的声音。形容动作迅速一闪而过就用“砉”字。如,砉的一声,鸟从树上飞起。

所以,“龘之赫,霆之砉”这句话就是在形容恐龙交配的时候,它们欢快的蹦跶的场景就像雷霆之砉。

现在大家对龙的认识是在天上腾飞,而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句话叫“虎行似病,鹰立似眠。”换句话说,龙、虎和其他的一些动物都是用“行”来描述的,如:龙行、虎行等,这个行就相当于迈开脚走路的样子。于是这时候就不能把“龙行”解释为“飞”了,如果说龙在天上飞,它一定是要说龙飞龘龘,而不能叫“龙行龘龘”了。

这里要注意的是,并不是说龙不能飞上天 ,只是说“龙行”指的是龙在地上迈开脚走路的样子。因为每个文字都是有准确的定意的,由于文字的失传,导致我们经常出现一些词语乱用的情况。

所以,龙行龘龘指的就是一群龙欢快的蹦蹦跶跶行走的样子,可以想象这个场景是有多么的生机勃勃和无比欢乐。
加之“龙”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和图腾,龙又是天的使者,我们都是“龙的传人”。因此,龙行龘龘这句话就引申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、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。

腊八节

腊八节

“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”自此,腊八节揭开了过年的序幕。
在这天,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、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,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。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,称为“法宝节”,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。
那么,文字里面又是作何解释的呢?下面就为大家展开讲解。

古代腌制腊肉后需要用绳子把腊肉拉到房梁上风干,此时拉动绳子发出的声音就是“la”。
“月字旁”代表腌肉;
“昔”字代表昔阳,此时太阳完全看不见了,如果还能看见就叫“夕阳”。
繁体字是“臘”,其中的“巤liè”字代表蜜蜂回巢,这就是“巢字最上端”代表的意思;蜜蜂钻进去后还要转身,把“囟门”露在外面;“鼠”字下半部代表像老鼠钻洞一样。
所以,“腊”字的意思是在描述腌肉后挂在房梁,就像蜜蜂的蜂巢一样高,腊肉还会生虫,古代人就要吃腊肉上面生出的虫子,这些虫子就像趴在蜂巢里面的蜜蜂,而蜜蜂是在昔阳之时就要回巢的。像蜂蜡一样形状的腌肉就叫“腊肉”。
蜜蜂是在一天的最后,也就是昔阳之时回巢的,而腊肉也是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开始腌制生产的,所以,阴历十二月就叫“腊月”。腊月盛开的梅花叫“腊梅”。“腊八”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,这一天喝的粥就叫“腊八粥”。像腊肉一样的肠子叫“腊肠”。


中国老祖宗的养生智慧,核心在于顺应自然。正所谓“天地是大人身,人身是小天地”。而顺应自然,首先要顺天时。天时气序,从狭义上讲,就是二十四节气。因此,古人非常重视顺应节气养生,认为在这样的节点调整日常生活饮食,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。
    但由于文化传承的断层,现在广为流传的关于二十四节气和养生的知识,有相当一部分是表面、片面,甚至是错误的。比如腊八节喝腊八粥。古时穷苦人民食不果腹,大户人家和寺庙行善举,在腊八日广施粥食,腊八粥因此而来,并流传广远。但真正坐拥资源、注重养生的达官显贵们,在这一天吃的是饺子,而且必须配上腊八蒜和腊八醋。
因为腊八节一般介于小寒与大寒两个节气之间,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,此时身体最容易受劫的就是肝脏。如果此前肝脏处已经发生淤滞,那么累积到腊八节这一天,所有的问题都会发生由量到质的一个转变,此前的包块也会由软变硬,成为“碱性硬核”。就如腌制腊肉,在这一天析出白色晶体(俗称出霜),就实现了从鲜肉到腊肉的完全质变,在保存得当的情况下,不会再变质。所以说,腊八节最应养护的是肝脏,以避免更严重的问题出现。而腊八节的腊八蒜和腊八醋形成了独特的酸性杀菌消毒剂,可以消除“碱性硬核”,因此是阻止此一问题转变的有效方法。